阑尾到底是不是“废物”?
发布时间:
2022-12-09
在很多人看来,阑尾似乎很“鸡肋”,没什么用处,甚至认为它是一个“定时炸弹”,不知何时就会突然疼起来。实际上,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,阑尾并非一无是处。
在很多人看来,阑尾似乎很“鸡肋”,没什么用处,甚至认为它是一个“定时炸弹”,不知何时就会突然疼起来。实际上,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,阑尾并非一无是处。
阑尾是一条细长而弯曲的管囊,一端开口在盲肠上,另一端是封闭的,呈扭曲状,形似蚯蚓,因此又被称为“蚓突”。虽然是肠道的一部分,但与大肠、小肠的“川流不息”不同,通常情况下,阑尾几乎不会被食物残渣“到访”。尽管有些“边缘化”,但阑尾却蕴含着强大的能力。
免疫调节作用:阑尾黏膜和黏膜下层含有淋巴组织,对抵御病菌有一定作用,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些淋巴组织出生后就有,12-20岁达到高峰,30岁时明显减少,60岁左右便会消失。儿童时期,人的肠道功能比较弱,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侵袭,此时阑尾的淋巴组织就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作用。
菌群调节作用:研究发现,阑尾中的淋巴细胞能帮助其储备有益菌群,这对维持人体内菌群平衡至关重要。如果说肠胃中的有益菌群是“前线部队”,那么阑尾的有益菌群就是“后备军”。当“前线部队”因与病菌战斗而大量减员时,“后备军”就会出动增援,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。临床数据显示,很多切除阑尾的患者,不仅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会增加,肠道免疫力也有所下降,会间断性出现腹痛、腹泻、便秘等种种消化不良症状。
阑尾开口狭小,还是条“死胡同”,且随着年龄增长,这条“胡同”会越来越狭窄。这一结构特征,致使阑尾容易发生阻塞。当消化不良或肠道蠕动功能差时,食物残渣无法快速排出肠道,这些无处可去的残渣若走了“岔路”,误入阑尾,就会摩擦其黏膜,造成机械刺激,引发炎症。细菌甚至会从破损的黏膜处侵入血管,导致全身感染,造成高热、寒战等症状。发生阻塞后,阑尾黏膜便会分泌黏液,积聚后使管腔内压力上升,妨碍血液循环,使炎症加剧。阑尾组织疏松,一旦感染很容易出现穿孔,继而导致脓肿甚至肠瘘,威胁生命。除了食物残渣,粪石甚至寄生虫(比如蛔虫等)也有可能进入阑尾,诱发炎症。其中,粪石是由于食物残渣在肠道停留太久,水分被吸干,变成了干燥、坚硬的粪块,对阑尾的危害最大。
由于阑尾位置差异较大,毗邻关系各异,故阑尾发炎时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,这给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增加了复杂性。当出现以下3种情况,要当心阑尾炎。第一,转移性右下腹痛是辨别阑尾炎的关键。通常一部分患者先感到心窝或脐周隐痛,再逐渐加重,一段时间(几小时甚至1天)后,疼痛转移至右下腹,可能会有阵发性加剧。第二,有“麦氏点压痛”。右髂骨上边缘到肚脐连线的外1/3处有个“麦氏点”(又称阑尾点),按压它感到很硬,腹痛加重,则可能是阑尾炎。第三,同时出现胃肠道和全身症状,如食欲不振、腹胀、腹泻等,弯腰、屈膝、侧卧姿势有助缓解的,更应该警惕。